close

 

  偶然有一天在BBC新聞網讀到美國旅遊記者伊凡斯 (Andrew Evans) 到格陵蘭島採訪一家孤兒院的故事,<住在海水結冰的地方>。

  發現BBC中文網在819日,也推出這篇報導的中文譯本,所以趕緊把連結貼在這裏: 

       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_tra/2016/08/160819_vert_tra_living-where-the-sea-turns-to-ice

 

  伊凡斯是在俄亥俄州長大的,按理說,下雪、結冰對他來講是再熟悉不過的冬天景象了,但是報導一開頭,他卻用一個五歲的小男孩,達摩,怎麼樣在雪地中滑雪、玩冰的畫面帶領讀者進入這個北極圈的國度。

 

  在漫天紫羅蘭色調的冬日風塵裏,雪橇犬像是僧院的經誦迎著北極風悲鳴,這個小達摩熟悉地套進他的滑雪裝、坐上雪,用著格陵蘭的母語要伊凡斯推他一把滑下冰坡,一瞬間,小達摩的身形已經佇立在岸邊映著藍色的硬冰堆中,依凡斯某種本能就想趁男孩踩空之前抓住他,還好他忍住了,他看到小達摩優哉地走在海冰上,旁邊的漁夫跟他說,「這至少6英尺厚的。」

  原來那是一片足夠整個冬季讓雪車在上面跑來跑去的海冰層。

 

  這讓伊凡斯意識到,關於冰,小小的達摩知道得比長在樹上的葉子,或者牛隻,還是火車還要多。因為達摩住的後院有大半年的時間都結著冰的。

  於是伊凡斯放下心來,看著小達摩玩著跟電視機一樣大的冰山碎塊。

 

  這篇新聞採訪的重點當然是落在位於北極圈一個半年永夜、半年永晝的世界,那裡的孤兒院的生活與教育,與世隔閡的語言與世界等等。

  然而即便在那樣遠離「文明」的地方生活的人們,即便是一個才五歲大的孩子,都有因地利之便的精熟之處,因此小達摩對雪地的直覺反應,甚至讓一個來自俄亥俄州的大人吃驚。

 

  對比於小達摩,或許大家會發現,「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在現今的台灣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海邊.jpg  

 

  不消說,這不僅是種職業差異而已,像是父親一代種田,我們不會種田,更不知道玉米、鳳梨怎麼長出來的,甚至,就如「寂寞星球」 (Lonely Planet) 十幾年前介紹台灣時說到的,「不要以為台灣是座海島,就認為這裏人人都會游泳了」,十多年過去,看看我們四周圍,可能仍然還是有百分之八十的台灣人不會游泳,更不用說了解水性了。

  每個風景區,不論溪邊還是海域,「水深,禁止游泳」斗大幾個字的告示牌,也並沒有減少。

 

  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815日公布最新調查發現,在台灣、美國、俄羅斯、墨西哥、德國、中國、韓國等7國使用手機者中,國人平均每人擁有5.4支手機,與排名第1個的俄羅斯人有5.5支手機的數目相去不遠。

 

湖邊鴨.jpg  

 

  當愈來愈多的父母跟親朋好友誇讚他35歲的小寶貝,一滑手機就上手時,不知道會不會想到,他的孩子可能還不知道,怎麼樣在梅雨季中穿雨鞋跟別的小朋友在雨中安全地打上一場水仗呢。。。。。

 

  甚至不認為,這實在是一種生活缺陷!

 

 

arrow
arrow

    長暉防潮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